赣南红色文化 GANNAN RED CULTURE

红色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红色。故此,要探究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必须由红色谈起。

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

赣南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瑞金、于都出发,艰苦卓绝的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在此浴血坚持,赣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当年赣南240万人口中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之前参战的有60万人,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万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占江西省烈士的43%。在1038位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军中,赣南就有132位。赣南红色文化的传承历经苏区革命血与火的锤炼,显得更加特色鲜明,在中国革命历史和伟大民族精神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影响力和感召力。

赣南红军 GANNAN RED ARMY
曹传赞
曹丹辉
曹德连
曹光琳
曾保堂
曾凡有
曾凡有
曾美
革命遗址 REVOLUTIONARY SITE
红四军大队以上干部会议旧址

红四军大队以上干部会议旧址位于县城马蹄岗寻乌中学校园内,始建于1917年,原为耶稣教教堂。1930年5月,毛泽东在进行寻乌调查的同时,在教堂大厅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大队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古田会议决议,针对军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把军队教育管理方法归纳成七条原则,并深刻简述了人民军队官兵之间的新型关系,使红四军向着新型的人民军队迈进。这次会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旧址为土木结构二层楼房,座西朝东,底层墙为鹅卵石三合土砌成,楼层为土墙,屋顶为二倒水青面瓦顶,东西长23.85米,南北宽18.56米,顶高8.02米。底层中央为走廊,两侧排列14个房间,楼上东端为正门,并有耳房两间,正中为教堂大厅,正门口有石砌台阶直接从楼下进入教堂大厅。

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塘谈判旧址(1934)

罗塘谈判旧址位于罗珊乡原乡政府大院内。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准备长征前夕,根据朱德、周恩来同志指示,中央派何长工、潘汉年同志从会昌到罗塘与广东军阀陈济棠部代表杨幼敏等进行秘密谈判,谈判取得了成功,并达成5项协议。罗塘谈判的成功,为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实行战略突围转移,顺利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二道封锁线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我党我军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旧址建于1914年,原为天主教牧师住房,座北朝南,由河石筑成石灰墙体两层瓦面小洋楼,一厅四间,面宽14.6米,进深11.5米,高8米,基本保持原貌。2006年12月18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赣州瑞金红井

沙洲坝是一个干旱缺水的村庄,1933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带领几个红军战士在村前几十米的地方进行了水源的勘探,并破土动工,群众见毛主席亲自在开挖水井,也纷纷带着工具一起动手,在挖到5米深的地方,一股泉水喷泉涌而起,井终于挖好了,并用卵石砌成,此后,其它沙洲坝村的村民也纷纷开挖水井,村民们的吃水问题终于解决了。

1950年,瑞金人民为迎接中央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维修了这口井并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书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以示沙洲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后又将木牌改为石碑。

“红领巾”小讲解员走进红色革命旧址
8月18日,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组织“红领巾”小讲解员走进红色革命旧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旧址暨毛泽东旧居(黄陂镇中排村)和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旧址(小布镇赤坎村龚氏家祠)。通过“看红色革命旧址,听红色故事,谈理想信念,扬革命精神”,重温历史,追忆往昔峥嵘岁月,延伸红色资源教育课堂教学,增强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
汶口红军标语群(1929--1933)
汶口红军标语群位于澄江镇汶口村邱氏宗祠内。始建于1927年,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一进二厅二厢房,抬梁式悬山顶青砖大瓦房,面宽15.5米,进深20米,6根对称木柱支撑上下厅,廊门由二根对称木柱支撑。1929至1933年,红四军、红七军、红军独立三师、中共寻乌县委、寻乌县临时苏维埃政府曾在这里进行过革命活动,墙上留有许多红军标语,是寻乌县近现代重要革命旧址之一,对研究寻乌县近现代革命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012年8月27日被寻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福嶂会议旧址(1929)
罗福嶂会议旧址位于项山乡福中村罗福嶂。旧址建于民国14年(1925年),坐西南朝东北,面阔三间,一井二厅二横屋,土木结构悬山顶大瓦房,工艺简单,保存一般。1929年2月3日,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率领红四军在此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史称“罗福嶂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形势,研究了斗争策略,总结了红四军进军赣南以来的经验教训,决定将部队团的建制改编为纵队,并提出了到东固与红军2、4团会合,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建议。罗福嶂会议是我军军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对研究红四军军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12年8月27日被寻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圳下战斗旧址(1929)
圳下战斗旧址位于吉潭镇圳下村,为刘氏恭安围。建于清代早期,坐西朝东。一进二厅二厢房一方形围,为硬山顶抬梁式建筑,方围内共有28间土木平房。1929年2月1日,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率领红四军到达圳下时,军部在此驻扎,朱德、陈毅等同志在此居住。2月2日凌晨,尾追红军的敌军刘土毅部队,突然向红四军发起进攻,战斗中毛泽覃、何挺颖身负重伤,朱德爱人伍若兰被捕,后被杀害于赣州。旧址内有伍若兰同志旧居陈列。2012年8月27日被寻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寻乌调查旧址

寻乌调查旧址位于寻乌县长宁镇中山路136号(原称马蹄岗天主堂)。

旧址始建于1917年,原为美国牧师雪莱·鲍斯费尔德住房。土木结构两层楼房,墙体为鹅卵石三合土砌成,四面坡小青瓦顶。房屋坐北朝南,南面建有3米宽的木质骑楼,整栋楼房东西长25.1米,南北宽13.9米,建筑面积349平方米。楼上楼下各有10间房间,中间设有大厅,毛泽东住楼上东边第一间。二楼大厅墙壁上书写有“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标语,落款为“红四军第一大队”。

1931年7月,张云逸率红七军主力抵寻乌,红七军军长张云逸在此居住。1933年被国民党军烧毁,1939年经耶稣教修建时失去原貌。1987年12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

世界上最伟大的壮举,莫过于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这块红色的土地就是中央红军的集结地和出发地。

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国民党反动军队的重兵“围剿”及经济封锁,中央红军在根据地内英勇苦战一年,仍然没有打破敌人的“围剿”,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被迫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已经全部集中在江西南部于都附近时,长征的命令才发下来。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由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及各直属机关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也称红星纵队)以叶剑英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苏维埃政府及总工会、团中央等机关和卫生部、供给部、红军大学、军委二局组成第二野战纵队(也称红章纵队)以李维汉为司令员兼政委;中央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移交防务、隐蔽撤离战场,到于都地域集结。

文武坝粤赣省革命旧址群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会昌县城东北郊外的文武坝村邹屋,206国道从村旁经过,交通十分便利。距瑞金约45千米。是一处带有浓重赣南客家韵味的红色旅游景区。

1933年8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决定成立粤赣省。此后,粤赣省军区、中共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少共粤赣省委陆续在此办公。1934年4月下旬,在第五次反“围剿”极其困难的时刻,毛泽东同志从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瑞金来到粤赣省视察,历时三个月之久,期间登上会昌城外的岚山岭,回到文武坝邹屋住所之后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会昌》。文武坝革命旧址群前有绵水相拥,后有青山环抱,稻菽瓢香,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主体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于清代,为传统的类似九井十八厅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傍水,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屋内复原陈列着红军指战员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