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觉得“手艺人”三个字是有着37度恒温的,什么是手艺人?
百度百科解释:
手艺人是指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为业的人,包括陶工、瓦工、铁匠、织工、木匠、厨子、等等,也包括米开朗基罗等文化艺术巨匠。
还是没觉得这三个字有温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百工记》或许会给你这个温度!
“
有这样一段话描述《百工记》:
从自然手作到机械生产,从乡野集镇到摩登都市,老行当里留存着我们曾经的生活,旧物什上铭刻着一代人的光阴,它们是时代的留痕,是文明的蝉蜕。
“
《百工记》中介绍了百工技艺,有桑农伐木捞石螺,打铜制墨钉马掌,糖画修表补胶鞋,染坊锁匠榨油坊,卖土布买热水瓶,点痣庙祝耍皮影,淘金背夫脚蹬车。不难看出,这百般手艺,如今都没有那么的常见,都是一些老物什了,但是,在历史的涤荡下,如今,它们依旧存在,这就是它们的温度!
《百工记》作者潘伟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同时他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百工记》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这些有温度的文字,还能看到许多有温度的照片,几乎都是手艺人们制作某件物什的场面,也有使用者使用这些物什的照片,即使是黑白剪影,但是也是五彩斑斓的生活!
斗笠曾普及城乡,在过去的时光里,我印象当中,斗笠总是和蓑衣一起使用,下雨天,爷爷就会戴上斗笠、披上蓑衣去田间栽种、除草。张志和也写过“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编斗笠
背篓可负物,亦可装娃。爷爷奶奶家的竹篓,可用于装玉米、装花生、装番薯叶,大小不一,各有用途。编制背篓,是山民的副业,一个背篓需要编制两三天,但是售价不足百元,贩卖的是手艺。潘伟2012年在重庆拍摄了“儿背篓”,
编竹篓
笊篱就像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漏勺,我之前也没有听说过笊篱,但是,却用过铁丝制的笊篱,南北应该都离不开这个器件。
编笊篱
……还有好些物什《百工记》中都有详细的介绍!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乡野集镇中的这些手艺,这些物什就是最初生活的形态,是老一辈人生活的常态,但是现在,是摩登都市里的“稀奇”,但是没关系的,还是有人在传承这门手艺,还是有人,在记录这些手艺,这些人,都是有温度的人,《百工记》,是一本有温度的书!